315大揭秘!手机圈那些“潜规则”你都了解吗?

提到抢购,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某米、某为等国内出类拔萃的手机品牌,很早开端抢购就成了咱们团体吐槽的事情。第一批放货仅XX台,XX秒抢购一空再创纪录!这样的案牍咱们不要见得太多了,啥手机咱们没买过?除非你是早就知道了开端抢购的时刻,早早守在电脑屏幕前面等着那几秒钟,否则的话你就等到几天以后再抢第2次吧,或者说一连好几天、半个月都没货,想买还买不到的心境想必咱们都深有体会。

天天说以后不再抢购,你要信了就图样了

话说一年一度的“315”下周就要到了,不管是国内手机大佬仍是世界手机巨子在这时分都是噤若寒蝉,只怕在晚会上登台亮相、成为众矢之的。或者是质量疑问,或者是售后疑问,这两个疑问一直以来都是315晚会上的重头戏码,怎样能不重视?那些从前被曝光的“潜规则”是否现已悉数不见?仍是换了一种方法持续开心的坑咱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手机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采购手机的时分一定要睁大眼睛!

315大揭秘!手机圈那些“潜规则”你都了解吗?

“饥饿销售”,这种小米首创并发扬光大的销售方式,现在所有品牌都学会了。但为什么很多手机品牌都需要抢购?为什么就不能轻轻松松的一次性敞开购买?说白了就是不够有钱,或者说是不敢把量一次放得太大。其实就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推广营销方式,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通俗来说,就是让你产生“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许多人抢着去买的东西肯定很值”之类的感觉,从而制造一机难求的轰动现象。

还有就是资金问题。小米、魅族等互联网品牌主打性价比,一部卖1999元的手机的成本在上市之初粗略估计高达1500-1700元左右,有些厂商的成本甚至高于定价,等后续销量扩大、形成规模化效应之后再获取利润。我们来算算:制造一部手机要1500元成本,那么制造10万部手机就要1.5亿元,厂商自然是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很多国产品牌都是等这批货卖掉资金回流后才敢放出下一批货的订单。

在“供不应求”、“人气火爆”等辞藻的烘托下,很多人都觉得这手机确实很好,但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都能看出猫腻。一来对品牌造成极大伤害,给消费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二来对一些品牌的忠实粉丝而言也是一种伤害,抢来抢去早已把他们的耐心消磨殆尽,忠实粉丝的流失对于品牌而言也是很大的损失。但是在资金链的压迫下,又有多少品牌能彻底跟抢购说拜拜呢?

官网上半个月都没货,闲鱼上一堆加价倒卖的

“抢不到不要紧,黄牛那里多得是!”自从抢购盛行之后,黄牛们的日子明显好过多了,加上近些年来非常方便的二手交易平台,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倒卖新款手机小赚一笔,少点够吃几顿饭,多点够买个家电什么的,全民黄牛好不热闹。比如说一款最新的手机,官方定价只要1499元,但是在各种平台上的黄牛价就要加上好几百才能买到,而且售后质保也没有保证,因为不是在正规渠道购买的!

315大揭秘!手机圈那些“潜规则”你都了解吗?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必须要让新款手机保持长时间的曝光率,让人们抢到后高兴的手舞足蹈,这过程中黄牛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因为用假数据来恶意刷单是违法的,为了让用户更难抢到手机,通过黄牛来间接的减少出货量是一个比较稳妥经济的办法。当然,黄牛也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了很高的收益,例如某Note2手机首发时,黄牛每部手机都能获得80元的佣金,这可是纯利润,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官方每每都说要打击黄牛、使用证件实名制来遏制黄牛,但实际上黄牛问题还是屡禁不止,这就让大家更加疑惑:黄牛究竟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官方黄牛”?大家心里估计也有数吧,前段时间某米直供销售,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卖家,这难道不就是间接默认了“官方黄牛”存在的事实?

客观来看的话,“黄牛”的存在对于官方来说其实就是成本转移,以前是手机厂商给各地的卖场或者自建卖场,现在把卖场这部分资金和资源投入转移给了一个互联网组织,叫做黄牛党;而且最大的好处是将库存风险、降价风险都转嫁给黄牛,企业也降低了销售成本。但坏处就在于消费者承担了所有的购买成本与售后风险。

捆绑软件根本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去年年底,工信部下发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预装的第三方应用必须可以卸载,并禁止私自收集用户信息。《规定》表明,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但是你以为预装软件就这么消失了吗?

315大揭秘!手机圈那些“潜规则”你都了解吗?

可能你在手机主屏幕看不到那么多花里胡哨的APP了,但它们实际上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商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APP分包机制,它从简单的系统预装变成的通过自带应用市场进行疯狂的推送刷屏。甚至有用户反映称在一天内推送了几十条APP的信息,只要一个不小心点进去就自动下载,想暂停都不行,必须等它下载安装好后再卸载。可想而知,这还不如以前的预装软件,恶心多了!

从预装软件到变相推送,为什么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原因就在于不管是预装软件还是变相推送都有利益的驱使,甚至比卖手机本身的利润还要高。简单来讲,一部手机每预装一个软件,手机厂商可以向软件开发商收取1-5元不等的费用,以此达到降低手机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价格优势;而软件开发商则通过预置软件推广了软件,增加了用户使用量,进而实现其经济利益。预装软件被禁止之后,用过应用市场推送的广告就成为变相的预装软件,收费模式也是类似的。可想而知,在智能手机红利日益减退的时候,对于一些品牌来说,卖手机不如卖内容、卖广告,大家都懂得在说谁。

真假售后傻傻分不清楚,天价维修屡见不鲜

汽车行业都说“卖车的不如修车的”,手机行业也一样,“卖手机的不如修手机的”。手机维修市场普遍存在一些见不得光的“黑洞”。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即商家使用假店面欺骗消费者,看起来很像官方维修点,实际却是毫无资质和授权的山寨维修点;二是危言耸听、恐吓收费,即消费者的手机并不存在严重问题,商家却故意夸大其词,让用户产生恐慌心理,以达到巧立名目、多收费用的目的;三是偷天换日、以次充好,即偷偷用次品配件替换用户的原厂配件,由于次品配件成本更低,对商家而言就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315大揭秘!手机圈那些“潜规则”你都了解吗?

消费者把手机当宝贝,售后部门却把消费者当玩物,维修行业乱象丛生,动辄换件换芯,价格几百上千,高额的维修费用让消费者头疼不已,直呼“买得起修不起”。且不说“黑售后”价格不透明、配件以次充好,就连正规的手机官方售后点都难说价格能让人接受。换个屏幕价格一千大几、换块电池也要将近一千,零零散散的小零件价格也不怎么温和,看起来这跟汽车行业的“零整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为作者刘明野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1985
1
0
发表留言

友情链接